文物赏析丨赤峰博物馆馆藏酒具、茶具系列之辽执壶

    在上一期的文物赏析中为大家介绍了庄重大气的青铜酒壶,本期我们将继续为您介绍赤峰博物馆馆藏的两件精美酒具——辽执壶。

    执壶又称“注子”、“注壶”,一般由流、口、执柄、鼓腹组成,根据功能不同有茶壶和酒壶之分。执壶的造型主要是从鸡首壶发展演变而来,鸡首壶流行于魏晋至唐初,因壶嘴做成鸡首状而得名。早期鸡首壶上的鸡首短小而且是实心的,只起到装饰作用,后期逐渐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,鸡首有颈中通,可以当做流使用,但需要大角度倾斜才能将液体倒出,稍有不慎液体就会从壶口倾泻出来,使用起来不太方便。在鸡首壶形制基础之上,唐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执壶,造型以敞口、深腹、短直流、宽边把手为主,后期出现瓜棱腹,壶流有变长变弯的趋向,实用性更强。至宋代,执壶样式在前代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风格变化,壶身趋于修长,瓜棱腹更加普遍,壶流变曲变长,执壶肩部由先前的丰肩、溜肩渐渐变为折肩,为了防止酒的挥发,还出现了壶盖。

    赤峰博物馆馆藏有两件精美的辽执壶,其中一件是黄釉执壶,为黄褐色陶胎,通体施黄釉,样式为宋代执壶器形风格,折肩、圆腹、直口、长直颈、圈足。在其颈部、肩部有一扁平执柄相连接,另一侧相对应处有壶流。壶柄形状如耳廓,壶流短小略微弯曲,壶身施黄釉恰似着了一件金色外衣,釉面光亮莹润,十分精美。

     

    另一件是葫芦形执壶,造型别致,十分可爱。执壶的釉色光亮,对葫芦本身的形象进行夸张的处理,让执壶上下两部分的体量对比变大,上半部如蛋形,中部束腰,下腹圆而大,底接圈足,这种造型与宋代葫芦形执壶更接近;执壶上的短直流,则是唐代执壶上常见的样式。

     

    执壶可以单独用来斟酒,也可以与温碗配套使用。温碗中放入热水,再将执壶置于碗中,用来温酒,二者合称“注碗”,在当时使用普遍,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大抵都人风俗奢侈,度量稍宽,凡酒店中不问何人,止两人对坐饮酒,亦须用注碗一副,盘盏两副……”。赤峰博物馆馆藏的这两件执壶的“流”均在壶肩上,这样的设计也是因为它们多配合温碗使用,壶体恰好放置在碗内。执壶的这种使用方式在辽时期墓葬壁画中也有反映。如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张世卿墓中的壁画上就绘有温酒侍吏,画中右侧侍者手托白色执壶和与之配套的温碗。

     

    如果说执壶是“耕嫁以食,城郭以居”的中原气质的代表,那么鸡冠壶便是“渔猎以食,车马为家”的契丹风格的诠释,下一期我们要带您了解具有浓郁契丹民族特色的辽鸡冠壶,敬请期待!